30多年來,他扎根礦山,引進推廣應用大量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助推龍煤鶴崗礦業公司智能化開采、綜合機械化采煤技術裝備水平邁入了國內先進行列,被譽為鶴崗礦業公司綜采裝備技術工藝的“定盤星”。
作為一名總工程師,他更像一位常年奔波在生產一線的“技術神醫”。面對鶴崗礦業這座百年老礦深處那些復雜如“經脈”的地質條件,他總能精準“號脈”,開出“良方”,用他的專業智慧和不懈追求,一次次為礦山的肌體植入強勁動力,引領著百年礦山向著智能化的未來不斷邁進。
他叫孔群,黑龍江龍煤鶴崗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設備租賃站總工程師。
“支架”:讓烏金在老礦井暢通流淌
“這塊煤層夾矸嚴重,頂板構造復雜,現有這套支架,強度根本不夠,一碰上沖擊地壓,那可就真要命了。”
2016年7月,在興安煤礦四水平北11層那個被視為“硬骨頭”的綜放工作面,昏黃的礦燈下,幾位技術員圍著該區域的采掘工程平面圖,眉頭緊鎖。空氣中彌漫著煤塵與焦慮混合的味道,那片區域,既是烏金的寶藏,也潛藏著未知的風險。
“我們得給它換一套更‘硬實’的‘鎧甲’!”孔群的聲音打破了凝滯。
“關鍵時刻,孔工敢做主!”事情過去快10年,時任興安煤礦副總工程師杜士龍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面對沖擊地壓風險,孔群果斷提出必須更換支護能力強的ZF7800/17/32型重型液壓支架。
“這套設備太貴了,萬一運轉不適怎么辦?”多人提出異議。
“這套重型支架的參數和結構能扛得住壓力,安全也有保障,運行后,產能至少提高三成。再說了,安全才是最大的效益!”面對質疑,孔群的回應擲地有聲:“每一個決策都不是拍腦門的,你得能掂量斤兩!”
他的堅持、專業和擔當精神征服了大家。事實證明,這套重型支架在興安煤礦已成功應用于5個工作面,累計生產煤炭405萬噸,創造產值30億元,純利潤高達8億元。這一應用成果《興安煤礦強沖擊大傾角人工干預智能化電液控工作面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了當年鶴崗礦業公司科技成果一等獎。
孔群的“掂量斤兩”被同行們津津樂道,成為鶴崗礦業公司科技創新經典案例。
而讓孔群津津樂道的是10年前在富力煤礦的一次“冒險”。這座有著近70年歷史的老礦井,地質條件復雜、災害疊加。面對其大傾角(最大傾角達到45°以上)、松軟易燃的煤層,孔群帶領團隊經過艱苦攻關,最終敲定了當時國內罕見的ZF5600/16/28型大傾角綜采放頂煤液壓支架方案。這副量身定做的“黃金甲”,成功解決了開采難題。
這個在當時被同事視為“冒險動作”的項目,如今已成為行業內同類條件下安全采煤的“鶴崗經驗”。
“他總能用最經濟的手段,實現效益的最大化。”租賃站黨委副書記王延彬的話語里充滿了自豪。
“換芯”:讓“智慧大腦”領航生產
“煤炭行業的未來,一定是智能化的。”礦業科班出身的孔群老早就預見到了這一點。
2020年,鶴崗礦業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煤礦智能化開采孔群工作室”。地質條件最復雜的興安煤礦四水平南23層工作面成為工作室智能化改造的首個試點。
“我們要賦予機器設備一個智慧芯,讓它既‘聰明’又‘聽話’,馴服‘不安分’的煤層。”孔群與團隊成員、廠家技術人員共同努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你看看這個畫面,煤機自動割煤,支架自動跟機,還能實時監控瓦斯、粉塵。”在興安煤礦的集控室,孔群指著屏幕,眼里閃著光。
這場變革的效果是驚人的,過去一個班需要30多人,如今工作面每班最多不過10人就能輕松操控。其開采效率提高了30%以上,日均增產1300噸,最高日產達7140噸。
以此為開端,孔群先后組織推進了多個智能化工作面建設項目。
在孔群帶領下,工作室先后組織推進了興安煤礦四水平南23層、峻德煤礦三水平北三四區30層人工干預智能化工作面;在益新煤礦、富力煤礦建設可視化人工干預智能化放頂煤工作面等多個智能化項目。
“孔群推動的智能化工作面,從最初的‘人工干預’模式,到如今可視化、精細化的智能管控,不僅帶來了生產效率的飛躍,更為鶴崗礦業智能化開采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說起孔群,鶴崗礦業公司原總工程師朱海州贊不絕口。
增效:破解“搬家倒面”的生產瓶頸
在鶴崗礦業公司,“搬家倒面”曾是制約生產效能的瓶頸。由于礦區地質條件復雜,工作面“搬家倒面”頻繁,傳統的設備安撤方式耗時費力,效率低下,存在較大安全風險。孔群下決心改變這一現狀。
2018年起,他聯合國內頂尖研發企業,歷時三年,打磨出了一套全國首創的綜采工作面快速安裝工藝。
“以前安裝支架至少需要二十多個人,人拉肩扛,從早忙到晚,而且,在大傾角工作面作業還要冒著很大風險。”興安煤礦綜機車間主任鄧耀告訴記者,“現在只需7人即可完成運輸、調向、安裝全套流程,安撤周期縮短了15天。”
這項技術革新,將工人從危險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了安全高效的歷史性跨越。
2020年至今,孔群工作室已主導了30多個重點項目和24個人工干預智能化工作面應用研究工作,累計創效超5700萬元,節約成本超3300萬元。
翻開孔群的履歷,榮譽等身。2022年11月,他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命名為“煤炭行業(工程技術人員)技能大師”;次年8月,他的工作室被命名為“煤炭行業(工程技術人員)技能大師工作室”。
從“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到各類科技進步獎,再到國家級創新成果獎,這些沉甸甸的獎章,是他30余年如一日,扎根一線、潛心鉆研、勇于創新的最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