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輕輕一點,破碎機、轉載機、刮板運輸機、采煤機依次啟動程序化割煤,液壓支架自動跟隨采煤機降架、拉架、升架、推溜,智能采煤系統各臺設備良性運轉、各項指標數據顯示無異常狀況……這是雞西礦業公司東海礦首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六采23#右一智能工作面日常調試的場景。今年6月份,隨著遠程控制室內主控手按下啟動按鈕,該礦智能化建設邁入了安裝調試階段,也即將開啟該礦在智能化建設的新篇章。
據悉,該礦六采23#右一智能工作面于2月中旬正式開工建設。項目團隊運籌帷幄,精心設定了四個月的建設工期。前期,他們積極籌備,組織人員前往城山煤礦、杏花煤礦實地“取經”,學習先進經驗。同時,提前與設備廠家緊密對接,開展專業安裝前培訓,為項目的順利推進筑牢根基。
在核心設備配置方面,該智能工作面匯聚了行業內的頂尖技術裝備:選用了上海創力MG300/700-AWD型采煤機;由西北奔牛生產的SGZ764/800型刮板輸送機與SZZ730/200型轉載機,搭建起高效的運輸鏈條;華寧、天馬、名盾等行業龍頭企業,分別為其提供了通訊系統、支架電控系統、供液系統及供電系統等關鍵設備。在設備安裝過程中,該礦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首先完成上巷軌道鋪設,與此同時,同步推進“三機”主體安裝與下巷皮帶、電纜的敷設工作,最后開展精細的通訊及電控系統調試,確保各個環節緊密銜接、高效推進。
為全方位保障項目建設高效推進,該礦構建起系統化、多層次的協同管理體系。在設備安裝關鍵期,185綜采隊機電骨干力量提前進駐,全力攻堅電控系統安裝任務;同步統籌各方資源,對采面上下巷開展環境綜合治理,為設備運行打造安全規范的作業環境;聯合設備廠家技術專家與礦信息科、采煤隊組建專項攻堅小組,通過“理論教學+實操演練”相結合的方式,快速提升團隊專業化作業能力。與此同時,該礦建立高頻次協調機制,以定期召開項目推進會的形式,精準調配設備物資,并推行智能化設備專人專責管理制度,嚴格落實物資出入庫三級核驗流程,確保物資管理全程可追溯、責任到人。“我們必須保證每一個環節都萬無一失,每一項工作都做到盡善盡美,才能確保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順利投入使用。”東海煤礦生產副礦長劉國強說。
然而,項目建設并非一路坦途。工作面中部存在一條走向約800m長、落差達3.6m的斷層,其中45m長的全巖段成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攔路虎”。面對需要實施60余次震動爆破的復雜工況,設備的防沖擊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難題。面對這一難題,礦技術人員與工作人員日夜堅守現場,反復進行試驗。“智能化開采是大勢所趨,再難的‘硬骨頭’也要啃下來!”礦采煤副總工程師黃金龍語氣堅定地表示。最終,他們確定了科學合理的設備防護方式與震動炮爆破參數,成功實現既有效松動巖體,又不損壞設備,還不影響生產班作業的目標,為智能化開采掃除了重大障礙。
憑借各方的不懈努力,預計7月末全部建設完成,將達到省級驗收標準。從人員配置變化來看,檢修班支架檢修工由4人減少至2人,下巷移轉載機皮帶尾人員每班從5人縮減到2人,皮帶運輸機的檢修量大幅降低。
未來,隨著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試運轉成功,這個礦不僅能提升開采效率、降低職工勞動強度,更為企業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實現智能化開采積累了寶貴經驗。